短片大众化下的身份建构与良好意识的培养

2020-07-24 13:53   来源: 消费日报网    阅读次数:270

目前,短视频已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社交媒体使用形式,尤其是在年轻人中。以豆印为例,2019年末,每天有4亿活跃用户,这一数字代表了当前短视频发展的一种新趋势:与此同时,短视频的社会塑造作用即将出现。


因此,在关注短视频的普及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这种传播形式的背后,存在着一种新的身份建构现象,作为一种能够更新观念的社交媒体渠道,短视频正在逐步建立一个具有可视化和新媒体特征的新身份,因此,如何借助短视频渠道来优化公众身份,培养善的意识,是网络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身份和谐与可视化优化


从微博到微信,再到短片,社交媒体已经演变成两条主线。一是网民主体性的不断提高。这种主观性不仅体现在发表文章和发表观点的自愿程度上,还体现在网民出版手段的不断改进,从线性表达到视觉表达,以及更直观、更全面的意识。


另一条主线是,社交媒体塑造思想的能力正在发生变化。进入21世纪的20年后,社交媒体已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甚至在一些国家,2/3的公众依靠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导致社交媒体的特性转变为公众接受的习惯。例如,从深度到浅薄阅读,从连续阅读到碎片,从单一来源到多元验证等等。


两条主线所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技术上的变化,也是身份特征的变化,这意味着网民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来建立自己的身份。"可视化的传播不仅提供了有趣的内容,而且还建立了场景、对话和逻辑。在视觉传播平台上,网民获取的信息不仅是视频内容,而且是内容所提供的更多的表现形式。通过对网民的视觉传播,在短内容广泛的平台上,寻找更多的身份认同。传统上,社交媒体的作用是构建新的虚拟身份,这为网络治理提出了新的命题。然而,不难发现,视觉传达也能促进身份的调和和优化。


所谓身份协调是指网民在虚拟空间中建构的身份认同,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在现实社会中建立自己的身份,但不再形成孤立和脱节。这正在发挥作用,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青少年如何在主流人口中得到承认,并成为主流人口的一个组成部分,取决于新媒体形式的重新创造。


认同的和谐对于当前的社会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舆论环境中,我们经常担心极端观念的扩散。在"后真相"时代,人们在回音室里,经常使用片面的信息来寻找身份标签。然而,从积极的角度来看,短片可以帮助网民在现实中建立和强化身份认同,减少真实社会中这种身份认同的挑战。


身份的优化往往意味着短视频中高质量文化的再生产,促进了虚拟族群网民的文化进步和素养。比如公众对斗音的第一印象往往是娱乐化,但实际上斗音视频具有高度的多样性。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视频都很丰富。 截至2019年12月,斗音平台拥有八大艺术门类,音乐,舞蹈,影视,建筑,书法,戏曲,雕塑,绘画内容的短视频播放量超过7184亿。 短视频逐渐成为大众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全民通过短视频分享艺术,欣赏艺术,走近艺术的趋势已经形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在视觉传播过程中,网民的身份更容易接近自己理想中的优秀身份。 短视频平台对优秀人才的素养构建更直观的印象,也更容易形成聚合。


身份协调和优化的目的是利用短片的积极功能在自我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当前的青年群体而言。作为一群"网络原住民",他们接触到的信息具有高度碎片化、"短而顺"、易重复等特点,使得他们的价值体系相对不完整,知识认知的习惯也缺乏逻辑植入。一些学者认为,借助短片,我们可以建构和塑造具有6S特征的青少年群体的身份和价值,即短小(短)、讲故事(故事样)、丰富(充分)、可接近(可搜索)、共享(共享)和社会(社交)。


构建社会走向善的共识


当今社会许多人都认为短视频更具有娱乐性和商业性,身份建构也是短期的,从现象的角度看,这种观点当然是合理的,但深入的社会媒体视觉传播一旦身份优化,就会导致新的概念建构,因此,如何建立社会共识,借助短视频传达好的观念,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比如2019年5月13号,武汉大学传媒发展与研究中心联合词拍平台责任中心共同发布的《轻快的传统:短视频与传统文化研究报告》显示,以斗音为代表的短视频作为一种蓬勃发展的影像叙事模式和话语叙事形式,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继续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再创造。"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2020年初的bilibili春晚上,以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表演得到了大量网友的认可,本质上也说明了视频在构建社会共识方面的积极意义


基于短视频对文化传播的觉醒、激活和再现,我们可以看到,短视频在构建社会共识方面具有两大重要功能:第一种功能是共识的表现。由于短视频的视觉符号突出,知识的内容和解惑的功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推介。在当前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基于使用和满意理论的视频传播满足了公众的直觉需要。


因此,在表达短片集时,除了所谓的网络名人、商品等服务和娱乐信息更为公众所熟悉,还有科普类的内容,包括人文和自然科学。豆印提供的"豆豆知识计划"就是一个例子。可见,短视频突出了能够满足公众直接好奇心的内容,视觉手段也能在短时间内为内容提供一种存在感、可信度和强烈的冲击力。基于这一直观特征,公众也将更加积极地寻找能够满足知识和道德需求的信息。


第二个职能是重复协商一致意见。网友常说短片是"魔法"。由此可见,从传播效果的角度看,短视频可以重复内容和表达符号,这更有利于信息的植入。在建立社会共识的过程中,不断通过视觉或多元的交流手段,复述积极而好的内容,往往起到更积极的作用。目前,在短视频平台上,这样的内容重放正在增加。由于短视频本身的特点,在"积极能量"传播过程中,大多数传播者都会注意到兴趣、可读性、对话性等特征。


随着共识的体现和重复,短视频往往在网民中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在年轻网民中。在这种情况下,短视频应该更多地关注善意识的培养。例如,在这段时间里,网络名人李子奇在介绍中国和塑造国际交流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研究梅琪现象为何在世界各地流行的过程中,李琪所使用的可视化和可视化以及简单易懂的主题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随着短视频的迅速普及,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短视频的教育功能和建设意义,不能简单地把它的内容看作是"下Riba",更不能忽视短视频给网民带来的接受习惯的结构性变化,当一代网民逐渐适应短视直观的视觉传播时,这种打破传统传播逻辑的表达方式直接承载着价值建构的使命,而短片本身的社会功能更值得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国快报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